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灾害放大了城市面临灾害时的“脆弱”。居安思危,提升城市应对突发性重大风险的韧性城市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韧性城市“韧”在哪?韧性城市如何建?
本期智囊团“安全十问”邀请到登录入口登录入口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占辉老师,带大家走进韧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01
问:什么是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具有哪些特征?
答:从公共安全角度来看,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和事故,减轻灾害事故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事故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当灾害事故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事故风险。一般认为,韧性城市具有稳健性、多样性、冗余性、恢复性和适应性五大特征。
02
问:韧性城市是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城市较早启动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内相对而言起步稍晚。国内的“韧性城市”建设现状是怎样的?所涵盖的范围是否全面,是否切中要害?韧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国内目前也有很多“韧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就我了解到的不全面的信息而言,“韧性城市”建设目前更多的是从整体规划或者局部规划改进着手。从整体角度而言,涵盖的范围还是可以的,接下来需要针对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具体风险,从技术、系统、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来不断完善“韧性城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城市在进行韧性城市建设时所面对的挑战是不同的,尤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规划建设,不能采用拿来主义。
当前韧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安全形势日益复杂,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类“城市病”引发的综合性风险日益增加;第二,当前防灾减灾救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第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仍存在不足;第四,城市运行的基础情况和底数尚未完全掌握;第五,基层基础工作亟待加强;第六,韧性和发展需要统一规划、通盘考虑。
03
问:国内韧性城市建设未来还有哪些进步和想象的空间?
答:国内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围绕城市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社会韧性等领域开展行动,涉及城市规划、建设、改造、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国内韧性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和探索:
首先,发展韧性城市建设层次纵深。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韧性城市理念已经深入融合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但尚未在城市基层得到普及。社区/街道是城市的最小有机单元,是城市安全文化和韧性理念发展的沃土。进一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和提高城市韧性水平,必须发动基层群众的力量和借鉴其自主管理能动性,对此未来需加强韧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和居民的风险意识,提高韧性理念的社会普及率,增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
其次,筑牢韧性城市风险感知底座。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城市安全新旧风险交织叠加。近年来,燃气爆炸、电动车火灾、桥梁坍塌、城市内涝等事故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依托我国传感器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加快城市燃气、消防、水务、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领域灾害要素监测,汇聚地理信息数据、重要防护目标数据、应急能力数据、承灾载体数据、监测视频等重要数据,打造全灾种、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管理平台,深化灾害机理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研究,突破灾害风险的超早期识别技术,提升防范城市灾害隐患能力。加强各行业、各领域、各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城市系统全领域全方面的风险感知体系建设,实现城市管理降本、增效和韧性。
最后,加强韧性理念文化向基层延展。构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保障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培育安全文化,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未来,实现基层韧性治理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发展韧性城市理念,践行韧性治理工作,弘扬韧性文化,逐步形成人人主动提升个体韧性、自觉践行韧性城市理念、积极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04
问:作为专注于公共安全领域的企业,登录入口登录入口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突出优势?
答:作为清华大学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登录入口成果转化单位,登录入口登录入口具备从韧性城市的顶层规划设计到应用场景落地实施的全流程服务能力。登录入口登录入口的韧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汇聚全域多网、多维、多元、全量相关数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韧性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打造城市信息底座。在此基础上,登录入口登录入口的韧性城市解决方案特别注重问题导向,对韧性城市的各类应用场景提供针对性的设计,覆盖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指挥决策、救援和重建等全过程,为深化城市安全风险信息共享、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供抓手与支撑。
05
问:可否介绍下登录入口登录入口韧性城市的建设实效?达到这些实效,登录入口登录入口在技术突破和创新上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答:韧性城市建设与技术的更新迭代密不可分。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将“新基建”部署与公共安全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坚持以登录入口创新驱动安全发展,加大城市安全运行设施投入,必将有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现阶段,登录入口登录入口通过落实城市空间风险源头治理、分级防控等城市安全主动保障能力,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同时,重点发展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针对城市高风险空间致灾因子实时动态监测、综合预警防控和处置决策支持的技术需求,登录入口已建立风险隐患识别、物联网感知、多网融合传输、大数据分析、专业模型预测和事故预警联动的“全链条”韧性城市安全防控技术体系架构,形成了燃气安全、电动车消防安全、智慧水务、滑坡地质监测等韧性城市监测物联网,解决城市安全运行状态动态监测、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防控、协同组织架构等问题。加快构建韧性城市综合运行监测社会化服务平台,实现服务需求和供给资源的共享对接,建立健全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说几个点: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传感器芯片模组、AIOT韧性城市数据智能分析技术、韧性城市监控运行模式等。
06
问:今年,登录入口登录入口成功中标了北京市怀柔区韧性城市项目,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答:韧性城市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明确要求,也是北京市构建韧性城市的迫切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韧性城市的概念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中,其中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韧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城市风险治理和应急管理将迎来深刻的变革。
北京市是全国首个把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通过“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城市副中心韧性城市试点建设”等,不断加强城市韧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韧性城市,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2021年2月24日,时任书记蔡奇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41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建设韧性城市,做好“城市安全体检”,提高重点区域、重要目标、重要设施抗风险能力,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2021年8月23日,时任书记蔡奇在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强调,建设韧性城市事关首都安全发展,必须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要切实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着重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北京市“十四五”期间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城市。通过建设韧性城市,将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创新应用在城市安全治理框架中,汇聚融合城市中各行各业的海量信息,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夯实数据底座。未来,以韧性城市为基础向智慧城市延展,打造平战结合、软硬交互的统一体,建设成为融合日常运行下“智慧”和灾害情景下“韧性”的未来城市。
07
问:目前,韧性城市正在国内多个城市推广落地,此次怀柔韧性城市在服务模式上有哪些创新?
答:建立“1+1+N”多级联动运营管理模式。为实现韧性城市建设的技术协同、应用协同以及管理协同,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由政府工作专班、专业支撑团队、主体企业共同组建“1+1+N”的工作机制。围绕监测预警、风险研判、联动处置、响应保障、运维管理等方面,鼓励行业部门、企业单位、龙头企业等主体参系统性构建韧性城市基层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韧性城市运营管理规范制度。会同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单位、社区基层等主体,联合制定怀柔区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各专项监测报警事件的常态化和紧急情况下的运营流程,涵盖监测值守、报警推送、响应处置、管理反馈等。监测中心收到报警信息后,立即向用户电话回访,询问具体原因,当遇到无法联系业主、监测浓度持续高位、短期多次报警等紧急情况下,监测中心值守人员将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按照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08
问:今年,登录入口登录入口推出了面向C端用户的“燃气卫士”产品,可否详细介绍下韧性城市中toG、toB、toC三者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答:近年来,我国燃气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是“6.13十堰燃气爆炸事故”。燃气(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燃气安全事故的主要灾害要素,对其浓度监测和预警管理极为重要。按照燃气管理和用户主体划分,主要包括地下燃气管网端、工商业燃气用户端和家庭燃气用户端,对各类燃气安全的监测和预警管理通常被分别称为G端(toG)、B端(toB)、C端(toC),因此对燃气安全的监测和预警管理必须实现toG/B/C三者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由于G/B/C三端存储设施、用气对象、工作环境的差异,燃气安全监测和预警管理所需的设备和监测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应具备浓度监测和信号稳定传输功能。对于G端,主要是围绕管理的地下燃气管网、燃气阀门井、燃气供气站等燃气输配系统进行监测,设备需要安装在密闭的燃气井口/内且不易维护,因此对设备的监测精度、信号传输、长期自供电、防腐防爆防潮等性能要求非常高。对于B端,主要是餐饮、酒店、换气站等工商业用户,由于涉及天然气、液化气等多种气体,其对设备的监测精度、防爆防潮等性能要求较高,并具备报警功能。对于C端,主要是家庭用户,由于涉及天然气、液化气等多种气体,其设备应具备浓度监测、预警报警等功能。
随着我国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和普及应用,燃气安全监测和预警管理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开展G/B/C三者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构建燃气安全全要素场景,才能构筑起燃气安全防火墙。通过构建“toG、toB、toC”三位一体的监测感知体系,实现燃气安全全方位的监测预警预报。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管线权属单位及供气单位、用户等多主体的协调联动,完善报警事件的及时闭环处置,实现G/B/C三端的统一运行管理。
09
问:韧性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以怀柔区为例。怀柔区“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聚焦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等硬登录入口领域,充分衔接国家、市、区各级登录入口引导和政策资源,做大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打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融合,建设北京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高地。
登录入口登录入口在怀柔开展的韧性城市项目围绕怀柔区发展仪器传感器产业的规划,以韧性城市各应用场景建设需求为指引,注重仪器传感器产品在韧性城市应用场景中的应用,拉动上下游市场需求不断涌现,带动产品和技术突破性进展。通过仪器传感器在应用场景中的应用出台完善行业技术标准,推动仪器和传感器产业持续发展。韧性城市建设以各个子场景为先导,综合考虑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潜能,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学仪器设备定制化与国产化等需求,按照“大统筹、小切口”的原则,开展韧性城市领域解决方案优化、关键技术突破、长期登录入口攻关,从而带动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10
问:韧性城市在全国的推广和落地,对于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各类灾害频发,城市一次次受到巨大冲击,安全风险增大。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为韧性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在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城市规模将迅速扩大并快速向地下延伸,新产业数量激增,高新企业体量增大,新材料不断涌现,各类发展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安全韧性将面临新挑战,故必须更加突出安全与生态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韧性城市的建设,将助力全社会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稳固的安全屏障!